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:长三角首个“转正”样本的实践与启示
2025.09.22
2025年8月8日,浙江省发展改革委、能源局与浙江能监办联合发文,宣布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即日起转入正式运行。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浙江成为继山西、广东、山东、甘肃、蒙西、湖北之后,全国第七个实现电力现货市场“转正”的省份,更是长三角区域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。从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,到2024年5月启动长周期连续结算试运行,再到历经梅汛期、迎峰度夏(冬)、重大活动保供等场景考验后“转正”,浙江用十年磨剑的实践,为全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浙江方案”。
 
 
一、
从“试点”到“转正”: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逻辑与浙江历程
 

电力现货市场作为电力市场体系的核心,其建设需遵循“循序渐进、风险可控”的原则。根据《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(试行)》(发改能源规〔2023〕1217号),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需依次经历模拟试运行、结算试运行、正式运行三个阶段;而《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》(发改办体改〔2023〕813号)进一步明确,“连续运行1年以上且按市场出清结果调度结算”是“转正”的核心门槛。

浙江的电力现货改革之路,正是对这一逻辑的深度践行:

 
 
 
2015-2017年-起步布局:
伴随全国新一轮电改启动,浙江以“管住中间、放开两头”为核心,2017年入选首批试点,成立专项工作专班,奠定改革基础;
 
2019年-首次突破:
完成为期1周的短周期结算试运行,首次验证现货交易全流程的可行性;
 
2021年-机制创新:
引入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交易,完成全国首场绿电交易(成交超3亿千瓦时),拓宽市场主体边界;
 
2024年5月-2025年8月-实战检验:
启动长周期连续结算试运行,持续15个月覆盖多重场景——梅汛期新能源出力波动、迎峰度夏负荷尖峰、春节用电低谷、杭州亚运会保电,期间跨省现货购电超100亿千瓦时,节约成本2.26亿元,为“转正”筑牢根基。
 
 
二、
五大核心优势:浙江电力现货市场的差异化特色
 

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能顺利“转正”,源于其贴合本地能源结构与经济特点的差异化设计,形成了五大核心竞争力:

01
运行机制:灵活高效,精准匹配供需
 

采用“日前+实时”双层现货组织模式,实时市场5分钟滚动出清,并实现“现货电能量+调频辅助服务”联合出清,可快速响应负荷与新能源出力变化;零售市场推行“分时封顶价格机制”,衔接批发-零售两级市场,既保障零售用户权益,又避免价格极端波动。结算层面实行“30分钟维度双偏差结算”:日前市场按出清价全电量结算,实时市场对偏差电量补结算,政府授权合约则按“实际上网电量与实时出清电量较小值的90%”执行基准价,兼顾公平与效率。

02
主体规模:多元扩容,覆盖新型电力系统需求
 

历经多年培育,浙江电力市场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:2024年注册各类经营主体达13.18万家,发电侧市场化电量5260亿千瓦时,用电侧3388亿千瓦时。参与主体不仅涵盖火电、水电、核电、新能源(风电、光伏),更积极引导新型储能、虚拟电厂等主体入市——2025年7月,19家虚拟电厂聚合265家用户(充电桩、分布式电源等)参与市场化响应,最大调节负荷达29万千瓦(相当于1台小型火电机组),单度电响应收益最高0.77元,部分场景报价达1200元/兆瓦时,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。

03
规则体系:健全成熟,风险防控到位
 

通过6年迭代,浙江构建了“1+7”核心规则体系,明确“发电侧报量报价、用户侧报量不报价”的起步机制,并预留虚拟电厂、独立储能参与接口;价格管控上创新“双重限价”:一级限价(申报-200~800元/兆瓦时、结算-200~1200元/兆瓦时)抑制极端波动,二级限价按燃煤成本动态控制月度出清价涨幅,2025年1-7月现货均价稳定在239-319元/兆瓦时,终端电价波动可控。

04
新能源消纳:机制先行,破解“量价不匹配”难题
 

作为光伏装机超煤电的省份(2025年6月全省光伏装机5947万千瓦,占比超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),浙江通过三大举措推动新能源消纳:一是利用峰谷价差释放系统调节能力,午间光伏大发时段低电价引导煤电深度调峰;二是建立“偏差考核+辅助服务补偿”规则,激励新能源参与调峰,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利用率达99.2%;三是首创“分布式聚合交易模式”,整合工业园区、居民屋顶的分散光伏资源,提升消纳效率。

05
省间协同:打破壁垒,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
 

作为“西电东送”枢纽,浙江积极探索省间现货协同:与安徽建立“峰谷置换”机制,通过特高压通道购入西部低价绿电;2024年跨省现货购电超100亿千瓦时,既缓解本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压力,又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,践行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市场理念。

 
 
三、
“转正”的多重价值:赋能能源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
 

浙江电力现货市场“转正”,并非简单的“身份升级”,而是市场机制成熟的标志,其价值已渗透到能源、经济、全国改革三大维度:

01
助力能源转型:平衡“绿、保、稳”三重目标 
 

浙江面临“资源约束紧、转型需求强”的双重挑战,现货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:高峰时段高电价激活煤电机组顶峰潜力(保障供电稳定),低谷时段低电价推动新能源优先消纳(助力能源绿色化),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50%,为“双碳”目标落地提供市场支撑。

02
惠及企业发展:降本增效,提升市场竞争力
 

浙江民营工商业用户多、电价敏感度高,现货市场正式运行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交易环境与多元选择:企业可依据分时电价调整生产班次(如避开晚高峰高电价),或配置光伏、储能降低用电成本;跨省绿电通道的打通,更让西部低价清洁能源直供浙江工厂,进一步压缩企业用能成本。

03
引领全国改革:提供“长三角样本”
 

作为长三角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现货市场,浙江的实践契合“2025年底基本实现全国现货市场全覆盖”的国家导向:其“双重限价”“分布式聚合”“虚拟电厂准入”等机制,为其他省份提供了规则设计、风险防控、技术支持的参考;而针对新能源“量价不匹配”、省间协同等难题的解决方案,更成为全国电改的“试验田”。

 
 
四、
结语:浙江样本的启示
 

2017年试点到2025年“转正”,浙江电力现货市场的十年实践,印证了“市场是配置电力资源最有效的手段”。其核心启示在于:电力市场化改革需“因地制宜”——贴合本地能源结构与经济特点设计机制;需“循序渐进”——通过多阶段试运行积累经验;需“开放协同”——兼顾省内需求与全国资源优化。

未来,随着用户侧参与度提升、全国统一市场协同深化,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将进一步发挥“引擎”作用,不仅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保障,更将持续为全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贡献“浙江智慧”。